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列出我国2016年的八项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的问题。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信号?未来环保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突破?本文从几个角度进行解析。
2016年“两会时间”仍在继续。毋庸置疑,“环保”一词依然成为热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列出我国2016年的八项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的问题。报告指出,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信号?未来环保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突破?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从几个角度进行解析。
关键词1 “三位一体”治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同时,将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尤其是雾霾治理,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读报告全篇,但凡提到治污,基本都会提到治霾。同时,将治霾效果与百姓感受进行挂钩,也体现出政府治污考核逐渐向结果导向转变。”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行动中,雾霾显性度最高,和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公众感受最深刻。同时,近几年国内雾霾频发,俨然成为百姓的一块‘心病’,因此治霾已经成为打好环保攻坚战的先锋‘堡垒’。倘若雾霾都治不好,那么政府说其他的环保治理工作能见效,公众对此也会抱有怀疑态度。”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政府目前已经开始重视到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更强,但危害程度并不弱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张益表示,未来“十三五”期间,地方省市一些污染严重的场地会开始尝试启动修复试点。
“但相对于治霾和治水来说,土壤修复在‘十三五’期间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大规模发展还有一定难度。起步阶段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求数量,而是要把产业基础做牢做实。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做好土壤污染调查;第二,要进一步做好修复技术储备;第三,要进一步做好法规标准建设。”张益强调说。
关键词2 绿色标准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绿色标准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其本质是用绿色观念引导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终形成绿色产业链。如何界定绿色?那必然需要绿色标准。”蓝虹表示。
然而,张益指出,在环保领域内,绿色标准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完善。首先,环保标准仍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环保部门主要管理污染控制标准和环保质量标准,住建部主要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管理工程项目标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要管理产品标准等等。此外,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也会出台一些产品和技术标准。简而言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
“在这种情形下,各种标准层出不穷,难以统一,经常难免会出现‘撞车’甚至‘打架’的现象,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协调难度也很大。因此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谁出标准、谁设门槛、谁来使用。比如环评单位一般只参照环保部发布的相关标准等等。这种行业自画‘小圈子’的行为,对整个环保行业发展和绿色标准建设弊大于利。”张益认为。
对于标准多头管理的问题,张益建议,未来在标准制订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在中央可以设置一个标准化建设协调部门,对标准进行统一界定和管理。各部委和地方制订的标准都在这个统一的标准管理体系下,就会减少扯皮打架的现象。”
此外,张益也指出,当下很多绿色环保标准,求高求严问题比较严重。“以垃圾焚烧标准为例,严格程度堪媲美欧盟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最高,但问题是,我们的垃圾焚烧产业和欧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样,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执行中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同时也负担了沉重的成本。于是在执行中,出现不少项目污染排放指标不达标或选择性达标的现象。”
“环保绿色标准是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平衡环境治理效果和项目运行成本,不能简单为了环保而环保,为了高标准而高标准。”张益如是说。
关键词3 民间资本
政府工作报告承诺,我国将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市政公用领域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毫无疑问能占到一部分,而这部分也是当下环保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一块。”蓝虹表示。
蓝虹认为,国家几次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大量民间社会资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民间资本引入到环保领域。“这其中,环保项目定价付费机制的设立和完善,目前来看是一个门槛。当下很多环保定价付费机制不够合理清晰,甚至有些连成本都难以覆盖。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的积极性。”
张益透露,不久前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环保企业没有一家入围。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力量在环保领域仍十分薄弱。环保领域没有一家资产超过千亿的民营企业。
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透露,目前在地方环保PPP招标中,不少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国企挤压得很小。“不少国企转型开展环保业务,鉴于其原本的资本和规模优势,以及相关的地方人脉资源,即便是后发力量,也会对那些深耕多年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此,要想真正用好民间资本的力量,需要完善资源定价付费机制,同时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性。甚至地方政府,也可将一些政府的重大环保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去做,借此体现出政府的态度。”张益如是说。
关键词4 环境监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环境监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的环境污染治理行动。张益认为,目前环境监测中数据不真实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加强监管和核实。
“环境污染监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比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结果都会有差别。加之一些监测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对监测数据进行‘窜改’,更是增加了环境执法的难度。”张益如是说。
对此,蓝虹认为,对于监测机构的管理,可参照国际上的一些既有经验。“国际上监测机构一直走的是市场化的第三方路线。每个行业监测机构数量不求多,而是着重培养发展行业内知名的声誉好的监测机构。同时提高监测机构的准入门槛和违法成本。这样监测机构无形中会珍惜自己现有的声誉和资源,在从事监测工作时会更加认真谨慎。”
-- 完 --